《别山僧》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对水西山风景以及山僧闲适生活的描述,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倾心仰慕之情。全诗语虽平淡,意境却佳,对仗亦工,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神态潇洒的高僧,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风。
别山僧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拼音:
hé chǔ míng sēng dào shuǐ xī,chéng zhōu nòng yuè sù jīng xī。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píng míng bié wǒ shàng shān qù,shǒu xié jīn cè tà yún tī。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téng shēn zhuǎn jué sān tiān jìn,jǔ zú huí kàn wàn lǐng dī。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xuè làng kěn jū zhī dùn xià,fēng liú hái yǔ yuǎn gōng qí。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cǐ dù bié lí hé rì jiàn,xiāng sī yī yè míng yuán tí。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翻译:
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赏析:
此诗一开篇使写出山僧飘忽的行踪:“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处以及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欣赏泾溪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而泾溪就在水西寺旁,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接着写第二天清晨此僧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走的却是山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两句形容山寺所在地之高。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
紧接着后一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支遁、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末联二句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白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全诗见出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他泛舟玩赏水中之月,夜晩露者于泾溪,平明又飞杖于云外。他的精神境界,即使在以大鹏自喻的李白看来,也高不可追。大千世界,天地之间,仿佛只容其腾身之外;绵绵群山,巍巍挺拔,仿佛不堪其道履。至于他去往何处,亦给人留下不尽的悬念。他笑傲放浪,他风流潇洒,他的自由洒脱、雄姿英发的人格只有东晋高僧可比,真是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对于这样高标于世的山僧,尽管是李白,也只能倾心仰慕。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在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是很难得的。这首七言排律,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也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