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年12月19日 元朝颁行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

2022-09-02 19:18:16 字体:【普通 超大 简体 繁體 本文共计1403个字符,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导读1280年12月19日,元朝颁行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汉族。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

  1280年12月19日,元朝颁行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

1<a href=https://www.gecib.com/tag/280ni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280年</a><a href=https://www.gecib.com/tag/12yue19r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12月19日</a> 元朝颁行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汉族。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1280年12月19日,元代的郭守敬(1231~1316)、王洵(1235~1281)、许衡(1209~1281)等人修编的《授时历》被诏令颁行。

1280年12月19日 元朝颁行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

  在改历过程中,郭守敬等人先从观测入手,制作了大量天文观测仪器,有简仪、仰仪、圭表、景仪、候极仪、玲珑仪等十多种天文仪器。随后他们同一位尼泊尔的建筑师阿尼哥合作修建观星台,台上就安置着郭守敬所创制的那些天文仪器。它是当时世界上设备最完善的天文台之一。

  由于郭守敬的建议,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家,到当时国内26个地点(大都不算在内),进行几项重要的天文观测。在其中的6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这些观测的结果,都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一次天文观测的规模之大,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

  1280年12月19日 元朝颁行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

  值得敬佩的是,1279年(己卯年),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中国黄岩岛。郭守敬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琼崖、北尽铁勒”的广大地区主持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共动用了27个天文台。至1280年12月19日历成,据古语“敬授人时”而得名“授时历”。

  《授时历》规定回归年长度应为365.2425日,这与现今世界通用的格里历所用值一样;以29.530593日为一月;以一年的1/24作为节气中的一节。它废弃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代任意一年为历元,使计算更为简便和精确。《授时历》在日、月、五星运动的推算中有所谓的“创法五事”。它应用“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这在我国历法史上是一大进步。此历还给出回归年长度的古大今小变化值,算出日行最速的时间在冬至点,与当时地球过近日点的真日时日相吻合。

  《授时历》计算简单、精确度高,是西方近代天文学传入中国以前最优秀的历法。明朝《大统历》基本还是沿袭《授时历》。事实上,《授时历》施行达364年,是我国历史上实行最久的历法。

  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也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是《格里历》是公元1582年开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共计105卷。郭守敬是中国古代成就突出的科学家,直到很晚,世界各国的科学界才逐渐了解他。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2832712290@qq.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