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10月17日,作家郑振铎(duó)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阿富汗等国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西谛等,出生于浙江永嘉(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
1920年11月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
1921年春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5月10日由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
1922年1月创办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此期他多次撰文,对封建旧文学进行批判。
1923年10月,著名作家郑振铎与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的幼女高君箴结婚
1924年出版《俄国文学史略》。五卅惨案后与叶绍钧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同年参与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1927年2月,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
1927年5月旅居巴黎。同年出版《文学大纲》。
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2月,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5月,乘船到欧洲避难和游学。在法、英等国家图书馆里,遍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变文等书籍,并研究了希腊罗马文学,译著了《民俗学概论》《民俗学浅说》《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专著,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大部分作品。
1929年初归国,在燕京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并编辑《文学》杂志。1932年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4年出版《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1935年春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并主编《世界文库》丛书。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1938年出版《中国俗文学史》。抗战期间,与胡愈之、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逊等,并编著《中国版画史图录》5辑24册。抗战胜利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主编《民主》周刊。
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4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以及借希腊神话题材歌颂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
1935年春,郑振铎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
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辑有《郑振铎文集》。
1949年2月,郑振铎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作协)的常务委员。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3年2月22日,任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个文学研究专业机构——中国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书中基本上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专题,反映了他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