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凌晨,武汉大学发布讣告,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俐娜,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17日20时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张俐娜院士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的专业方向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90余篇,其中460篇发表在国际SCI源刊,被引用7000余次;主编专著5部;获准专利70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及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美国化学会2011年Anselme Payen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1993年)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
据武大官网介绍,张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于福建光泽,1963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赴大阪大学研究一年多。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张俐娜46岁开始踏入科研领域。2000年元月,60岁的张俐娜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始了与纤维素的死磕。
张俐娜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溶剂——用尿素、氢氧化钠和水作为溶剂,预冷至零下12℃,将极难溶解的纤维素放进去,一两分钟便化为粘液。这最大的好处便是,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为传统溶解纤维素的方式是靠高温加热,不仅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
这个成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神话般故事”,张俐娜因此成为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的第一位中国人。评委们认为,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通过开发一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
张俐娜院士是武汉大学第一位女院士,致力于原始创新科研,除了纤维素和甲壳素以外,还有人造丝和玻璃纸的生产新方法、多糖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等。
她曾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所以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尽我们所能建设好这个国家。(来源:光明网、科技日报、长江日报、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