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许,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托举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见证历史一刻!
神舟十三号的主要任务
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神舟十二号才回来不久,为何本月又发一个?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才刚平安着陆于东风着陆场。可能很多人有这个疑问,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再次执行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原因是,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离开后,“天宫”空间站目前正处于调试阶段,有一系列技术需要验证。虽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有人提出过为了减少空间站的运行成本,可以采取短期有人长期无人的运行模式。但在地球400公里左右的地球轨道上孤零零的驻守着,它面临着空间辐射、失重和温度剧烈变化等“困境”,目前还是不能太久“无人值守”为好。
神舟十三号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的影响会容易引起航天员很多身体问题——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视力受损等。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航天员着陆地球后都要被抬着走的原因之一。在太空中上百天的留守,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和考验巨大,因此,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要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的长度。
航天员即将出征。祎然/摄
但由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计划是半年一轮换飞行乘组,保持空间站中一直有航天员驻守。因此,不得不从此次的神舟十三号任务就开始验证我国目前所采取的抵抗措施是否有效。
除了与人类的生理、心里问题对抗以外,神舟十三号的技术任务也即将面临多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1、神舟十三号将采用难度极大的径向交会对接的方式停靠空间站。因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设置了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径向交会对接是迟早都要克服的难点。径向交会对接是神舟飞船以垂直的方式、径向的方式,垂直向上,从下面和组合体来进行交会对接。这项技术的难度非常大,此前,没有在太空当中验证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表示:“径向交会对接和我们之前采用的后向对接和前向对接,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它是从核心舱的下方来接近,实际上飞船和核心舱在轨道高度上就有一个偏差,前向和后向对接是在轨道同样的水平面上的,所以它的运动是比较稳定的。由于轨道高度的偏差,不同高度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需要在这个径向对接的接近过程中,除了在径向方向有速度的位置的改变以外,还要去控制它在速度方向的角度。所以这样的整个对接过程它是高动态的,是控制系统要实时的去敏感核心舱的位置,并且实时进行控制。”
2、挑战即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外的,第三种交会对接方式——遥操作交会对接。
3、机械臂将10吨量级的天舟二号进行水平转位
4、航天员在轨时长最长计划
5、这是我国首次由女航天员入驻空间站并执行出舱任务,王亚平也即将开授“太空第二课”。
综上,神舟十三号任务的难度、挑战性都可谓比十二号“更上一层楼”。
女性上太空,有何优劣点?
女性的体力确有劣势,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尤其是上半身的体力仅为男性的50%。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太空行走,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困难。
但是,女航天员在生理构造和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失重等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
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按计划,3名航天员将进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
3名航天员进入进入天和核心舱
根据央视最新消息,2021年10月16日9时58分,航天员翟志刚打开打开核心舱双向承压舱门,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依次进入天和核心舱。
本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待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东风着陆场、工程总体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进行全面评估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正式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来源:央视新闻、新浪新闻、环球网、航空知识)